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16的文章

入侵美國領土並結交美國朋友

當你放下一切不開心的過去(再次強調這泛指一般人)及關心你的家人,飛往地球另一個國度時,不只是家園要重新建立,柴米油鹽的民生問題要解決,其中一個重要的生活必需品--朋友也必須重新尋找。以我本身的經驗來說,我去美國之前,在面積9629047平方公里(約台灣的269.3倍大)的美國我只有少於20個朋友,擁有綠卡的只有約10個。三年後,當我們最後一周低調搬回台灣時,我想我應該有跟至少50個新朋友說了再見。其中有非常多是美國人,還有很多是沒有辦過護照的美國人(很多美國人其實沒出過國,也不想認識外國人,對外國人的看法就跟Trump所說的一樣,外國人是來搶他們工作的。尤其收入較低的一群美國中產白人是對於外國人很不友善的一群)。 當初前往美國時並沒有抱著跟美國人做好朋友的想法,的確,前一年半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兩三個台灣人在美國到處旅遊,當離南加比較近的地方都走遍了,每到放長假找不到去處時,才意外的重新認識了許多美國朋友。 搬去美國生活後發現空閒的時間其實很多,在台灣朝9晚9是很正常的上班型態,回到家差不多就是洗洗睡。美國大部分工作時間就是8小時,80%時間我晚上下班回到家時也只有6:30pm。春夏白晝時間很長,常常吃完晚餐後太陽仍不想日落西山,可以出去散散步或參加一些活動,最推薦的就是在仲夏的傍晚去海邊吹吹海風順便來個野餐看日落。 我們跟美國人建立最多關係的地方在教會,因為偷懶加上沒車,一開始就去家裡附近走路可以到的美國小教會而不是去找華語教會,這樣的一個決定也促成了我們三年裡認識的美國人多於台灣人。教會中有許多小組活動或是類似園遊會等形式的活動,都會需要大量義工,我們因為空間時間多了,加上沒事就常去參加這類活動。一開始當然尷尬,由於英文能力不佳,加上美國人喜歡踴躍發言,相形之下從小被教育老師說話不要打斷的我們自然只有當聽眾的份。這倒也讓我重新了訓練聆聽的能力,在工作上的幫助很大。尤其當你聽不懂時要怎樣裝懂,如何拋出一些看似有關卻又無關的問題旁敲側擊來聽到你想要知道的答案,甚至當這話題你沒興趣時怎麼拋出一些其他議題來展現你的想法,都是無形中從這樣的小活動建立起來的。 美國人聊天大部分都是一套固定形式做開始,先問個好(What's up?, What are you up to?),聊聊天氣,上週去哪玩,周末有甚麼計畫? 在那高就? 接著就該尋找共同興...

想去美國當外勞?先看看你適合嗎?(update 20200616)

這篇文章在草稿躺了很久,一直沒辦法完成,也許是工作忙碌,更多的應該是沒有靈感跟我的懶惰,現在來把它翻修一下,騙騙一些點閱率,如果你覺得我鬼扯得有道理,請幫我分享轉貼並註明出處,想要繼續看我鬼扯的文章也可以加入 外勞芭的粉絲團 ,謝謝。 本文開始#@$%%$%$ 很多台灣的朋友都會問你覺得美國好還是台灣好,我覺得這是個非常非常難回答的問題,對我來說每個地方都有好有壞,再好公司也還是有人哭杯,再差的公司一定有人愛的要死。所以這問題也是一樣的,適合你的地方就是好地方。另外此篇文章是針對一般人的處境來撰寫,如果你有個某某金控擔任VP的老爸或是寫台灣通史的阿祖,還是跟總統一起長大的老媽,我相信你應該不會是我的讀者。 喜愛英文程度 有些朋友可能覺得很奇怪,為什麼是喜愛英文的程度而不是英文好壞,事實上我覺得在台灣學的英文只有很渺小的機會學到"正確"且"實用"的英文,因此在台灣英文考的好頂多只能代表你會考試,並不是你英文足夠跟美國人溝通。說句難聽的,就算是紐約的乞丐英文都比我們好。當你接受太多台灣不正確且陳舊英文的教學後,要洗掉那些沒用卻根深蒂固的英文反而是需要時間及毅力的。因此如果你根本不懂英文、但喜歡英文、願意學習,在美國這樣的環境,反而會比打掉重練快上許多。 當你來美國當外勞後,很多簡單的事情都因為語言變得很困難,像看病、搭車、點菜、搭訕、交朋友。剛開始嘗試會覺得新鮮,超過了365天後終究會轉成困擾,這時候崇洋反而是一種讓你留下的動力。因此不討厭英文是我覺得當外勞的先決條件。 專業與個性 來美國當外勞與否跟你的專業絕對相關,只要你的專業是美國人不喜歡不願意去做的而且美國需要你這樣的人才的,你能留下的機會就很高,像當血汗護理人員,當農夫,當園丁等等,都是美國人不喜歡的工作。目前對於華人來說最夯的就是當軟體工程師,因為這算基層工作,又很重要,職缺多,薪水也好,對英文程度要求較低,如果對自己的要求是留在美國生活,一輩子當個螺絲釘,有份不差的薪水,沒有想要大鳴大放,美國會是個適合你的地方。 與台灣連結度 來美國最最最難割捨的地方就是親朋好友,身處一個7000miles遠的國度,因為時差,90%時間都是一個地方是白天跟另一個是晚上,當台灣的時間是深夜,你再難過還是很難找到在台灣的親友跟你說話。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