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後怎麼走出低潮
關於身體復原、心理困境與心靈支持的真實歷程
前幾天,一位許久不見的朋友說我「氣色好很多」,還笑著說我「講話的速度也變快了」。這句話讓我愣了一下,也讓我意識到 - 也許,我真的慢慢走出那段泥淖了。
生病之後,我一度對自己的身體失去了信心。很多原本輕而易舉的事情,現在卻變得困難重重。那種落差感,讓我常常陷入一種「我是不是再也回不去了」的恐懼裡。那種深深的挫折感,讓我覺得自己好像變得一無是處。
我會不自覺地拿現在的自己去和過去的自己比較。曾經思緒敏捷、語言流暢的我,如今卻常常覺得反應變慢、表達能力退步、講話也有點結巴。這樣的念頭不只讓我感到自責,甚至一度感到憂鬱、失落。
復健路上的心理援助
除了身心科的藥物治療,我也開始接受心理諮商。這過程中我發現:說出來,真的比自己悶著想要更容易看見問題。諮詢師很溫柔地告訴我,我的溝通能力並沒有問題,這些都是治療中的過程,只是需要時間,真的不必太焦急。
很多癌症基金會都提供心理諮商與復原支持的資源。使用這些協助並不是軟弱的表現,而是我們願意照顧自己的勇氣。
運動,不需要多厲害,只要開始就好;運動復健怎麼開始才不會放棄
曾經的我,總是把運動當作一種目標、一種挑戰 - 設定公里數、目標心率、消耗卡路里……彷彿非得做到某個標準,才算是「有在動」。
但生病之後,我才真正學會什麼叫做「動起來就好」。
在復原的過程中,我發現,最重要的不是運動強度,而是讓自己能夠開始動。因為當身體正在修復、心也還在掙扎時,太高的要求反而會變成一種壓力。
有時候,光是想到「該運動了」,腦袋就自動浮出各種標準:要快、要久、要達標。結果就是 - 什麼都沒開始做,就不想做了,因為可能做不到。
後來,我開始練習「越容易做到的運動任務越好」這件事。比如:
-
今天就只是出門散步 30 分鐘
-
做幾個深蹲、複視復健操、伸展
只要能做一點,就是對身體說:「我在陪你,慢慢來沒關係。」
我也學會設定「時間長度」,但不設定「速度」。
有時我會對自己說:「今天我就活動個 30 分鐘。」這 30 分鐘裡,我可以慢跑、可以超慢跑、也可以慢慢走,甚至停下來看個花、坐一下休息都沒關係。
這個改變,讓我重新找回了運動的自由感。
不再被「進度條」綁住、不再對自己失望。
因為復原不是比快,是願意繼續往前。
睡眠,是身體的修復師
睡眠方面也一樣。我過去每天只睡 6、7 個小時,但現在,9 小時的睡眠竟然成了我的「新日常」。剛開始很不習慣,總覺得是不是我太懶太廢,為什麼會這麼容易累、這麼需要睡覺?
直到有天聽到趙少康分享,他心臟手術後也常常一覺睡到9 個小時以上,讓他覺得很困擾。結果醫生告訴他:這是身體在修復,是正常現象。那一刻我突然鬆了一口氣 - 原來不是只有我有這樣的狀況,也不是因為我變得懶惰或沒用,而是身體正在默默努力復原。
我才真正明白,睡眠,是身體修復的重要一環。有時白天小睡,也不再是逃避,而是一種善待自己的方式。當我開始不再批評自己 -「為什麼每天都感覺這麼疲憊?」,而是學會聽身體的聲音,整個人的心情也慢慢放開許多。
信仰幫助我面對身心困境
我也很感謝我的信仰。在這段過程中,我並不是一個人。教會裡的朋友及家人一直都在 - 他們沒有勉強我要趕快好起來,而是陪我慢慢走、慢慢聽、慢慢等。常常有人願意關心你,願意陪你走過一段黑暗的路,那真的會讓人有勇氣多跨出一步。
如果你也正在經歷類似的低潮、身體的困頓或心理的拉扯,想跟你說——你並不孤單。復原不是一條筆直的路,而是一段彎彎繞繞的旅程。我們可以慢慢來,真的沒關係。
願你也能找到支持自己的方法,也願我們在某個轉角,再次遇見那個微笑、氣色好起來的自己
「你不要害怕,因為我與你同在;不要驚惶,因為我是你的神。 我必堅固你,我必幫助你,我必用我公義的右手扶持你。」 — 以賽亞書 41:10
留言